內容摘要:走進翠云廊,便走進林蔭道。有樹木就有蔭涼,按說這沒有什么稀奇的,可是,這條林蔭道,全部是柏樹,而且多是古柏,就罕見。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走進翠云廊,便走進林蔭道。有樹木就有蔭涼,按說這沒有什么稀奇的,可是,這條林蔭道,全部是柏樹,而且多是古柏,就罕見。
古時候,由秦入蜀,有多條道路,均屬于古蜀道,其中一條叫金牛道,分布在廣元和綿陽境內的,稱作劍閣古道。翠云廊的主體部分,位于劍閣縣,就是這條古道的一段,而且只是一小段。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李白的詩篇,上天入地,嘆息連連,懸著性命行走在險峻處,得到的感受是真切的。我剛有過翻越劍門關、貼身過懸崖的體驗,深知不是夸張。可是,來到翠云廊,鏡頭突然轉換,只見古柏夾峙,石板鋪路,平坦又安然,截然兩重天地,繃緊的神經,一下子松弛下來。這條劍閣古道,綿延一百六十多公里,古柏的數量,達到一萬兩千多株。翠云廊最多最集中,有七千多株。
遠遠看過去,盡是粗壯高大的古柏,以為來到原始森林,后知悉每一棵都來自于人工栽種,而且歷經兩千多年未有停止。也許是受到的震撼太過強烈,我一時有些適應不過來。我看到的是樹木,還是樹木的化石?分明的,這一株株古柏,都是活體,都在生長。古柏站在原地,穿越古老的時光,在新鮮的雨露和空氣里,身子的波紋,是蕩漾著的。樹干的顏色如泥土,朝向不同,深淺有別。我發現,樹齡久長的古柏,身形都不是筆直的,根部往上,隆起如同一個基座,如焊接在泥土之中,樹干部分,帶有弧度,也像一個切面,有的部位,生出青苔。我走近一株古柏,撫摸樹身,不是冰冷的,是溫熱的。
翠云廊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種樹活動,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0年。除了種柏樹,還在周邊種植紫薇、銀杏、香樟以及近三十萬棵翠竹。也就在這一次,當地相關部門對一些古柏有意識地進行命名。
古人在此地植樹,其作用多為路標,計里程,護道路,利維修,避暑熱,每一項都緊要。林蔭道上,我身體的感官被觸動,一下子變得靈敏了。外面亮晃晃,這里似乎是另外一個時空,色調是暗的,樹冠之上,光柱漏下來一部分,大部分下不來——這里的柏樹太高了。我還聞到一種味道,既潮濕又干燥,既新鮮又古舊,為什么會有這般感受?或是因為,這里到處都是古柏,那是時光的味道,那是久遠的過往和現今的聯通,并經由古柏生發出來的獨特味道。
翠云廊史上是一條官道,歷史上兵馬行走,刀光劍影,樹木能留存下來,的確是一個奇跡。都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翠云廊的樹木種植,體現出一個循環的過程,持續的過程,每一個后來者,都享受到古柏的好處,又通過再次的種植,把這個好處向更后來者傳遞。
柏樹珍貴,成材的柏樹難見,然而這里的柏樹,竟長成龐然的身軀,竟長成柏樹的群落,柏樹的列陣。翠云廊的柏樹,每一棵都腰圍巨大,超出想象,又近在眼前。這里的古柏,最古老的一株,七八個人合抱也抱不住。
有人說,看柏樹的樹齡,不看年輪,看縱紋。翠云廊的古柏,遠一點看,布滿條紋,一道一道,有的像是刀子刻畫的,有的條條縷縷,有些略顯扭曲。近距離看,樹身上的縫隙,如同一本書的切口,密集地疊合,積壓在一起,那得有多少頁碼,得是一本多厚的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