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很多古物,只能遠觀欣賞,或者再甚一步,觀賞之余可以摩挲把玩。一般情況下,它們的實用性隨著時代遷延,已經潛移默化地讓位給了觀賞性和人為附加的經濟價值,縱有劉益謙端著2億多的成化斗彩雞缸杯在人前一飲而盡,但他肯定不會就此把辦公桌上日常泡茶的保溫杯換成雞缸杯。所以,大多數的古物到了當代都失去了它們原始的功用和風采,或被束之高閣,變得緘默和無用了。在今天,絕不會有人拿著越王句踐劍去剔筒骨割牛排大快朵頤,雖然它劍鋒凌厲確實是把好刀,但這樣無疑是暴殄天物,它還是安靜地在博物館里隔著玻璃默默地發著寒光最為妥帖。
話又說回來,刀劍其實是為刺殺格斗而生,盡管有些帶有皇權的象征,但殺戮才是它的天職,嗜血才是它的本性。而琴就完全不一樣了,它的誕生就是為了祭祀慶典,高雅禮樂,亦或風花雪月,林泉丘壑,哪怕是諸葛亮城頭上故作鎮靜撥弄的那一曲《空城計》,逼退司馬懿十余萬大軍,端的也是風流倜儻,瀟灑虛靜的架勢,與流血殺戮毫不相干。古琴作為上流社會、士夫文人的風流之物,被賦予極高的修身養性功用,配的是仙風道骨的雅氣文氣靜氣和仙氣,焚琴煮鶴強調的就是琴的高貴和美好。彈琴之于古人,可能需要先沐浴熏香,把酒品茗,做足儀式感;或者在高山林泉間撥弄琴弦,讓天地作舞臺,流水做伴奏。一曲廣陵散,瀟湘云水,醉漁唱晚,真個是高山流水,陽春白雪,讓人不禁鷗鷺忘機。
“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琴因其寄予的情感豐富,修為漫長,最能反映文人不羈的風骨,故被列為四藝之首。在古物中,古琴應該算是很特別的一個品類。她既可遠觀,又可近撫,還可以“活化”。一架好的古琴看似平凡質樸,其中積淀的文化如同它發出的琴聲般悠揚而遙遠,凄美而天籟。但如果她一直沉睡著,就會有睡美人的遺憾,所以讓她“發聲”至關重要。當然對著古琴胡亂撥弄,肯定算是一種褻瀆,但如果是一個優秀的琴家,有幸在一架“唐琴”或是“宋琴”上手撫一曲,讓遠古的清音穿越千年在今人耳邊縈繞,其物質結合精神所流露出的文化震撼,作為聽眾的享受絕對要強過作為觀眾看劉益謙用雞缸杯喝茶的視覺享受。
很多人分不清古琴和古箏的區別,其實琴要比箏“老得多”,琴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箏直到秦才出現;琴一般為7弦,箏常見的有21弦;音質上,古箏飄逸外揚,古琴沉穩內斂。由于材質的原因,唐代留存至今的琴已鳳毛麟角,非常珍貴了,每一次的演奏無疑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這個夏末,借著漸漸褪去的暑熱,我們特意編撰這個關于古琴的小專題,讓你的視覺和聽覺來個雙重的感官享受。